close
脊髓,重量,患者,病人,肌肉
提問: 腦供血不足的治療
●患者性別:女●患者年齡:34●詳細病情及咨詢目的:我上周突然頭昏,并伴有嘔吐等癥狀,非常嚴重,至今還有一點暈,走路偏斜,我輸了三天液,現在還在吃藥,請問這種病以后還犯嗎,如何避免再犯.●本次發病及持續的時間:2005-8-31至2005-9-5●目前一般情況:還有一點暈,走路偏斜●病史:未有過●以往的診斷和治療經過及效果:診斷是頸椎引起的,但我沒感覺頸椎疼,不知是什么原因,●輔助檢查:還照了腦CT,也沒事
医师解答: 頸椎可以出現上述情況,與頸椎的位置有關。  頸椎病癥狀錯綜復雜,主要癥狀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面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截癱。具體來說,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里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凝,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惡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僅出現部分癥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而色變,更不要隨意對號入座。 此病的治療方法有   姿位:體位可采取坐位或臥位,為了方便,多取穩當的靠坐位,使頸部自軀干縱軸向前前傾約10°-3O°,避免過伸。要求患者充分放松頸部、肩部及整個軀體肌肉。牽引姿位應使患者感覺舒適,如有不適即應酌情調整。在椎動脈型患者前傾角宜較小,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宜取幾近垂直姿位,忌前屈牽引。   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常用的牽引重量差異很大,可自患者自身體重的1/10至1/5,多數用6-7kg,開始時用較小重量以利患者適應。每次牽引近結束時患者應有明顯的頸部受牽伸感覺,但無特殊不適,如這種感覺不明顯,重量應酌情增加。每次牽引持續時間通常為20-30分鐘。牽引重量與持續時間可作不同的組合,一般牽引重量較大時持續時間較短,牽引重量較小時持續時間較長。   牽引頻度與療程:一般每日牽引1-2次,也有每日3次者,10-20天為一療程,可持續數個療程直至癥狀基本消除。   如坐位牽引療效不著,或患者癥狀較重或體弱不耐久坐時,可采用仰臥位牽引。用枕墊保持適當姿位,牽引重量一般為2-3kg。持續牽引2小時后休息15分鐘,然后再作牽引,每天牽引總時間可達1O-14小時。   利用電動牽引器械可進行間歇牽引,被認為有利于放松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一般是牽引2分鐘,放松或減小牽引重量1分鐘,反復進行半小時左右。   推拿   1.作用與適應證 中醫學認為頸椎病系因頸項長期勞累,氣血失和,加上外感風寒、阻滯經絡所致,推拿治療可以調和氣血,桂風散寒,疏筋通絡,從而達到解痙止痛的作用。推拿適用于除了嚴重頸脊髓受壓的脊髓型以外的所有各型頸椎病。   對于脊髓型頸椎病,傳統不主張進行推拿治療,認為有可能加重脊髓損害,但國內已有安全有效的牽引和推拿治療的報道,因此,輕型脊髓型頸椎病不一定禁忌推拿治療,只是手法宜溫和,免除旋扳手法。   2. 方法 頸椎病的推拿手法應剛柔結合,切忌粗暴,常用手法程序如:   在頸背部反復作掌揉、探法和一指禪推法,然后在頸肩部的督脈、手三陽經的部分俞穴如風池、風府、肩內俞、肩井、天宗、缺盆等穴作點、壓或拿法,再在斜方肌與提肩胛肌處行彈撥法。若為神經根型,手法治療應包括肩、肘、手的主要穴位;若為椎動脈型,應包括頭、臉部的百會、太陽等穴位。接著用旋扳手法。最后以抹法、叩擊、拍法作結束。   施行旋扳手法時,先囑患者向一側旋轉頸部,施術者兩手分別置于病人的下枕部和枕后部順勢同時稍用力旋轉頭頸。此時必須注意:1)旋轉角度不可過大。2)不可片面追求旋頸時可能發出的"咔嗒"聲。3)脊髓型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不作旋扳手法。   理療   理療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放松痙攣肌肉,緩解癥狀。方法可選用高頻(微波、超短波)、低中頻電療(如TENS,間動電療,電腦中頻)、超聲波、磁療等。   運動療法   1. 運動療法的作用 頸椎病的運動療法主要是做醫療體操練習,頸椎病醫療體操的目的與作用主要有兩方面:(1)通過頸部各方向的放松性運動,活躍頸椎區域血液循環,消除淤血水腫,同時牽伸頸部韌帶,放松痙攣肌肉,從而減輕癥狀;增強頸部肌肉,增強其對疲勞的耐受能力,改善頸椎的穩定性,從而鞏固治療效果,防止反復發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dxkv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